文学丨通江人的长篇乡土小说——《农历》(146)
| 招商动态 |2017-03-22
|展示通江新貌 | 助推通江发展|
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
李国仁长篇乡土风情小说——《农历》
连载(146)
农历七月:处暑。
秦汉阳想到外面去四处看看,问楚楚愿不愿意陪着他一起去转转。
楚楚说:“当然愿意,而且从现在起,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。”
“那就走噻。”
“等一哈,爸,外面太阳大,我给你找顶草帽戴上。”楚楚说着就要取挂在墙壁上的一顶草帽。
“你自己戴吧,我不怕晒……呵呵,曾经戴在头上的帽子这才揭了几年呀,我现在已经不习惯戴帽子了。”秦汉阳开着玩笑说。
“爸,我好像记得你原来没有带过帽子呢。”楚楚认真地说。
听她这么一说,秦汉阳和他爹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“看你们一家人高兴的。”正在大家开心的时候,秦冬生又来了,他问秦汉阳,“汉阳,你刚才睡没有?”
“睡不着,所以我就想这个时候出去转转。”秦汉阳说。
“好,我陪你转去。”秦冬生说。
从屋里出来以后,秦汉阳便在女儿楚楚和秦冬生的陪同下,在村子周围四处溜达转悠。离家十余年了,秦汉阳要把整个村子的房前屋后看个遍,看看周围环境是否变了样;再仔细寻找自己童年时代的足迹,寻找过去的感觉。
看着一些人家晾晒在外面的银耳和木耳,以及像楔子一样楔在瓦房间的温室,秦冬生给秦汉阳介绍说,现在秦家塆有差不多十户人家栽培“两耳”(银耳和木耳),每年都由大柱来统一收购干耳,几十元钱一斤,虽然不是很贵,但也让栽培“两耳”的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收入——原来最早是想把“两耳”搞成产业化,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,那就是对山上的林木的影响,会破坏生态;全村的苞谷和谷子等粮食生产都抓得好,全年在家吃饭的人比过去少了多半,所以每年的粮食是吃不完的,许多人家两三年的陈粮都还有,而苞谷和红苕几乎全都是卖给了大柱酿酒的;在养殖方面,光生猪全年出栏就两千余头,还有唢呐子客张成贵在河边放养的本地羊,土生家养的鱼,等等,总之,近几年大家都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。只是,种养殖的成本比过去增加不少,什么东西都贵。
“秦国福过去不是承包了凤鸣山水库养鱼吗?现在没有养了?”秦汉阳问。
“一个是上面不通公路,不好往城里运,再兼之饲料和人工这两样高成本,所以他这几年已经没有养鱼了。”
“山上那片茶地呢?”
“是周大强承包了的噻。”
“咋样嘛,我说他经营得咋样?”
“起色不大,他虽然每年都有盈利,但还不及我们家那几台机器。”
这时候,秦汉阳的手机响了。只听秦汉阳接通手机后说:“喂你好!黄总,好长时间都没听到你的声音了……哈哈,就是嘛……我呀,回老家了……哎——老家……什么时候回来呀?估计要一个礼拜以后……对,一个礼拜以后……好的,谢谢啊,我回来以后给你联系……好,好,再见!”
秦汉阳刚把手机盖合上,就突然听到张家坝的田野里,有人拖着长腔唱“秧话儿”。
大田薅秧(嘛)四只角,
脱了花鞋(噻)脱裹脚。
过路汉子莫笑我(哟),
丈夫小了(呃)就莫奈何。
……
“好像是罗德军的声音,呵呵,都这时节了还在唱秧话儿。”秦汉阳觉得好笑。
“他现在就是那个样子,想啥时候唱就啥时候唱,想唱啥就唱啥。”秦冬生说。
“他家里现在咋样?这么些年来也应该有所变化了,是不?”秦汉阳问秦冬生。
“唉,我看他这一辈子就那个样了,家里能有多大变化?只能说近两年不缺粮食了。也许就是他过去造的孽多,到头来得到的报应吧,他现在基本上成了秦家塆的第二个尧疯子了。你不是听到了吗?整天不晓得该做啥,只晓得唱过去那些烂调调。”
“到底是咋回事?”
“他大儿子红心,过去在外面打工,开始的第一二年是跟着大柱在广东干,只因为他自己不争气,经常偷甲方工地上的材料去卖,大柱说了他好多回他都不听。最后一次被人发现后挨了打不说,还被送到了当地派出所,结果还是大柱拿钱去把他取了出来。从里面出来后,大柱就不敢要他了,便打发他回家。可是红心并没有回家,而是离开大柱后又跑到别处去了。有三四年的时间,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,他也没有打过